-
友情链接:
案例一
患者为男性,83岁,1个月前出现胸闷、活动后心前区疼痛并向左肩、背部放射,服速效救心丸可缓解。近1周,患者症状加重伴夜间胸痛,头晕,头胀,双下肢轻度浮肿,双膝关节疼痛,屈伸不利,遇冷加重,大便干,小便正常。患者有双膝关节疼痛史30余年,有高血压病史5年,双下肢水肿2年。膝关节X线检查结果显示:骨质增生。心电图检查结构显示: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右胸导联ST段~T段改变,房室传导阻滞。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:左心室扩大,左心室松弛功能减退。查体:膝关节局部皮肤不红,触之不热,舌红少苔,脉细。
辨证气滞血瘀、痰湿阻络。
治则理气活血、豁痰通络。
方药三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(加减)。当归12克,川芎12克,白芍20克,白术12克,云苓15克,泽泻30克,苏叶12克,木瓜12克,大腹皮12克,黄芪60克,防己12克,全瓜蒌15克,薤白12克,半夏12克,葛根30克。共7剂。
患者服药后,夜间胸痛消失,活动后胸闷、心前区疼痛明显减轻,大便恢复正常,舌苔转薄。继服5剂,患者心前区不适症状消除。
案例二
展开剩余81%患者为男性,83岁,因中风后昏迷卧床3年有余,思维错乱,大小便失禁,经胃管进食,褥疮面积逐渐扩大。近半年,患者反复呼吸道感染、泌尿系统感染,发热不退,呃逆时作,曾使用多种抗生素、抗真菌药物治疗,疗效欠佳。患者形体黑瘦干枯,蜷卧于床,出汗,经常咳嗽,痰黏难以咯出,口唇发绀,便干尿频,舌体微胖,舌质暗淡、苔腐腻,脉沉数,体温38.1摄氏度,脉搏100次/分,呼吸24次/分,血压120/62毫米汞柱(1毫米汞柱=133.322帕),双肺呼吸音粗,闻及痰鸣音,心浊音界无扩大,心率100次/分,心律不齐。患者双侧髋部可见约5厘米×6厘米的皮肤破溃,表面有渗出液,骶骨处可见7厘米×5厘米的皮肤破溃。实验室检查:白细胞11.38×109/升,中性粒细胞78.01%,血沉22毫米/小时;C反应蛋白26.0毫克/升,空腹血糖7.2毫摩尔/升。患者为老年男性,患病日久,气血不足,肝肾亏虚,脾胃失调,痰湿内生,血脉瘀滞而成此顽疾。
方药三合汤合苇茎汤(加味)。当归12克,白芍10克,川芎10克,泽泻20克,生白术12克,茯苓15克,苏叶12克,木瓜12克,大腹皮15克,黄芪50克,防己10克,甘草10克,元参30克,苇根30克,生薏苡仁30克,冬瓜仁30克,桃仁10克,柴胡20克,葛根30克,桔梗10克,金银花30克。
上方加减治疗两个月有余,患者体温降至36.8摄氏度以下,呼之能应,言语低微,双下肢环状皮损明显减轻,液体渗出基本消失,臀部及髋部褥疮渗出减少,面积缩小至4厘米×5厘米,症状好转。
案例三
患者为女性,85岁,间断活动后胸闷痛12年,眩晕11年,腰腿痛2年、加重2天,伴周身乏力,大便干结,下肢有蚁行感,夜间口水多。患者有糖尿病史20年,近年来以胰岛素控制血糖,血糖波动较大。12年前,患者出现活动后胸闷,心前区不适或疼痛,曾在多家医院被诊为冠心病心绞痛,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,症状略有好转。11年前,患者因反复眩晕被确诊高血压病,近年来以缬沙坦、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血压,效果不理想。5年前,患者出现双下肢麻木、发凉、疼痛,近两年出现腰腿痛、活动后加重,曾在多家医院被诊断为糖尿病合并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,经多次住院治疗,症状时轻时重。查体:舌淡暗,舌体大、苔薄白,脉弦,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,测卧位血压150/90毫米汞柱,站立位115/55毫米汞柱。尿常规检测:尿蛋白+,空腹血糖7.1毫摩尔/升,早餐后2小时血糖17.5毫摩尔/升。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:ST段~T段改变。双下肢动脉彩超检查结果显示: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(混合斑),双侧胫前、右侧足背动脉节段性闭塞。头颅CT(计算机层析成像)检查:多发腔隙性脑梗死,脑萎缩,脑白质脱髓鞘。眼底彩超检查结果显示:双侧眼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期,腰椎间盘突出症,骨质疏松症。
西医诊断冠心病,心绞痛,2型糖尿病合并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,自主神经病变,高血压病。
辨证肾精不足,气血痰湿阻滞经络。
治则补肾填精、益气活血、化痰通络。
方药三合汤加二胶。当归12克,川芎10克,白芍15克,白术15克,云苓15克,泽泻30克,苏叶12克,木瓜12克,大腹皮12克,防己12克,生黄芪60克,金银花30克,元参30克,葛根20克,龟板胶15克,鹿角胶(烊化)15克。
患者服药7剂后,腰痛减轻,下肢疼痛略减,大便稍干。服药20余剂后,患者眩晕消失,心前区不适未再发作,腰腿痛、蚁行感大减,血糖控制,临床症状缓解。
案例四
患者为男性,89岁,头晕耳鸣20年,近几日耳鸣加重,伴双足麻木、浮肿、活动后减轻,便溏(每天2次),舌质暗,舌体大、苔白腻,脉细弱。检查:血糖7.3毫摩尔/升。颅脑CT检查结果显示:脑白质脱髓鞘,脑萎缩。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显示:双侧颈动脉及膨大处硬化斑块形成。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:脑动脉粥样硬化,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。腰椎CT检查结果显示:腰椎退行性变伴L5椎体向前滑脱,椎间盘膨出并突出。双下肢动脉彩超检查结果显示:双侧胫后动脉阶段性狭窄。笔者考虑患者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麻木,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眩晕、耳鸣。
方药三合汤(加味)。当归12克,川芎10克,白芍20克,白术15克,云苓15克,泽泻30克,苏叶12克,木瓜12克,大腹皮12克,防己20克,生黄芪60克,金银花30克,元参30克,葛根30克。共7剂。每天1剂,水煎服,分早、晚2次服用。
患者服药4剂后,耳鸣减轻;服药7剂后,眩晕及下肢水肿麻木减轻。效不更方,患者继续治疗1个月后,耳鸣消失,眩晕消失,下肢稍麻,症状基本消失。
笔者采用当归芍药散、防己黄芪汤、鸡鸣散三方化裁,配伍出三合汤。当归芍药散由当归、白芍、川芎、白术、茯苓、泽泻组成,主治妇人腹中疼痛,具有抑肝扶脾、养血活血、理气祛湿之功效。防己黄芪汤由黄芪、防己、白术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组成,主治风水或风湿之表虚证,见脉浮身重、出汗恶风、小便不利者,具有益气祛风、健脾利水之功效。鸡鸣散由紫苏、吴茱萸、桔梗、槟榔、陈皮、木瓜、生姜组成,主治风湿流注、下肢疼痛、脚气肿痛、行走不便等。纵观三方皆具有祛湿通络的作用,但当归芍药散中有当归、芍药、川芎,重在养血活血、化湿通络;防己黄芪汤重用黄芪,意在健脾益气;鸡鸣散选用苏叶、木瓜、大腹皮,重在理气畅中。三合汤集益气健脾、行气宽中、养血活血、化湿利水诸功效于一身,故凡临床辨证为气虚气滞、瘀血水湿、阻滞气机者,皆可选用。(作者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)
责编:韦永柔
审核:李伟强
终审:杜海燕
发布于:河南省